在缅甸使用卫星技术跟踪和保护亚洲象
Jul 18, 2015
史密森尼的科学家正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了解如何保护野生亚洲象。 2002 年,来自史密森尼保护生物学研究所 (Smithsonia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简称 SCBI) 的科学家彼得 • 雷姆格鲁伯 (Peter Leimgruber) 和梅丽莎 • 桑格 (Melissa Songer) 启动了首个卫星跟踪缅甸亚洲象的项目 。
虽然媒体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在非洲象种群数量因非法偷猎而下降的问题,但是亚洲象的濒危程度更加严重,仍然存活的野生种群数量仅有大约十分之一。 亚洲象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因土地转为农用而导致栖息地的丧失。 此种土地用途变更也导致了大象和农民或种植园主之间的冲突。

现今,研究人员估计只剩下 3 万到 5 万头野生大象,分布在 13 个亚洲国家间断的栖息地中。 因为亚洲象一般栖身于森林,这给在野生环境观察它们带来了挑战, 也让设法制定保护策略的野生动物管理者难以评估亚洲象种群的数量。
为了应对观测和跟踪单个大象所面临的挑战,科学家正在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来估算种群数量,收集有关行为和行动模式的信息。 在这些新方法中,卫星跟踪是最佳的选择。


带有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卫星项圈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每天几次精准地为大象定位。 这些读数表明季节性活动、活动范围以及栖息地使用的模式。

史密森尼的科学家使用这种方法协助南亚和东南亚的政府机构和保护组织拟定更好的大象管理和保护计划。
自项目启动以来,史密森尼团队已为缅甸的 10 头大象安装了项圈并进行跟踪,并协助给亚洲其他地方的许多大象也安装了项圈。 SCBI 科学家正使用这些数据与缅甸勃固山区 (Bago Yoma mountain range) 的森林工作者一同制定新的管理政策,以减少该地区的人象冲突。 例如,通过观察大象的行动模式,史密森尼科学家和缅甸的同事可以制定策略性计划进行干预,如:设立临时电围栏,以保护人和农作物免受大象的伤害。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 project is critical to the effort’s overall success. In summer 2014, Christie Sampson,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Clemson University and former Smithsonian fellow, led town-hall style meetings and conducted interview surveys with residents in rural Myanmar. These activities helped the team to discern the types of conflict communities experienced, such as crop raiding or fear for personal safety, and what mitigation strategies local villages are currently using.
面谈也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当地社区如何理解与大象居住在一起的危险,以及他们对于保护濒危物种的态度。 让当地社区参与项目有助于获得居民的信任和善意,这是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管理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 团队为其项目谋得了全力支持,尽管冲突程度很高,但是保护缅甸大象种群的意愿仍很强烈。

2014 年 12 月,史密森尼的科学家返回缅甸,为其他 4 头发生过冲突的成年公象安装了卫星-GPS 定位的项圈。 从项圈接收到的数据提供了有关大象如何使用景观的线索。 科学家将利用数据来确定大象在冲突之前、冲突当中和冲突之后如何表现。 这将有助于评估新的冲突缓解策略是否有效。 团队希望扩展这个项目,在今后的几年里,再为 20 头大象安装项圈。